在道德評價的意義上,社會生活中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種行為選擇的結果會出現兩種價值事實-從這個角度看是道德的(善),換個角度看又是不道德的(惡),這就是道德悖論。正在悄然興起的親于鑒定,就屬于這種情況。用悖論的方法分析親子鑒定在維護家庭倫理方面的利弊得失,對于正確運用這一高科技手段維護家庭倫理的嚴肅性,切宴加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是根有現實意義的。
在中國,親于鑒定(identfication in disputed palernily古已有之,如所謂“滴血認親”等,學界近幾年關往的親于鑒定都是近現代意義上的。近現代意義上的親子鑒定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般認為其標志是HLA(白細胞抗原)技術的使用.而真正得到跨越式的快速發(fā)展還是在20世紀末DNA(脫氧核糖核酸)的發(fā)現及其技術的發(fā)明與運用之后。從這點看,不應認為親子鑒定“就是用DNA識別技術對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血緣關系進行科學認定”。有的學者在對親于鑒定的含義作界定的時候回避了它的技術方式,強調了它的學科方法:“親子鑒定又稱親權鑒定,是指應用醫(yī)學、生物學和遺傳學方法,對人類遺傳標記進行檢測分析,從而判斷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存在親子關系?!边@種看法較之前一種顯然要合理一些,但其存在的片面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忽視了親子鑒定在維護婚姻和家庭倫理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倫理意義。
作為維護婚姻和家庭倫理的現代技術手段,界定親子鑒定的涵義首先應當注意兩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問題。一是在范圍上只能限定在遺傳學意義上的親權鑒定,不應涉及其他的鑒定,諸如用于偵察性犯罪的對象和責任的鑒定就不應歸于親于鑒定的范圍。二是不能用“純技術”的方法來理解親子鑒定,將親子鑒定僅僅看成是一種識別血緣關系的方法,而應當立足于主體行為選擇的動機與目標追求及行為的結果,充分考慮和突出它在倫理和法理上的意義。由此看來,所謂親子鑒定,是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辨別人類遺傳標記,鑒定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血緣關系,以確定彼此的倫理和法律關系與貴任的科學認定活動。
親子鑒定對于維護家庭倫理的意義
2020-11-04 22:36:13 來源: 科鑒基因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