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DNA檢驗工作者對DNA建庫積極性很高,不少單位已開展前期研究。1996年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在國家計委立項開展DNA檢驗質量控制及DNA數據庫研究項目,對此項工作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并聯合北京市公安局、廣州市公安局等實驗室進行了建庫標準及質量控制研究。1998年司法鑒定科學研究所也在國家計委立項對DNA數據庫進行研究,杜志淳等(2000)用多重PCR和四色熒光自動化檢測技術分析了FBI推薦的13個STR基因座在南北漢族、維吾爾族、回族人群中的頻率分布,顯示13個基因座平均偶合率為5×10-15~1.2×10-14,適合作為國人群的遺傳多態(tài)性標記系統(tǒng),用于“犯罪DNA數據庫”的建設。除此之外,廣州、上海、遼寧等單位也在地方立項開展DNA建庫有關研究工作。1994年4月公安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法庭科學DNA檢驗技術標準化及數據庫建設規(guī)劃研討會”,7月公安部向全國公安機關出紀要,確定“統(tǒng)一領導,整體規(guī)劃,統(tǒng)一標準,分步實施,信息共享”的建庫指導方針,指出如何建立全國法庭科學DNA數據庫是我國法庭科學DNA檢驗技術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必須首先進行建庫試點,取得經驗后,在滾動式擴建推廣。2000年公安部在“打擊人販子,解救父女兒童”專項斗爭中,把建立和使用DNA數據庫、網上查詢比對親子關系作為一項重點內容,對建庫方法、設備、標準網絡、人員組織、質量控制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規(guī)定。在綜合考察、評估及盲測的基礎上,決定由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遼寧省公安廳、北京市公安局、廣州市公安局四個實驗室負責完成這項工作,并由遼寧省公安廳負責設計開發(fā)數據庫軟件。針對某類案件專門建立DNA數據庫在國際上尚屬首次,其意義遠大于其本身的現實效應。在時間緊、任務重,沒有預實驗的情況下,客服困難,邊建設、邊總結、邊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用PE-377Sequencer檢測分型,用FBI推薦的9個STR基因座進行篩選,匹配后,用FBI推薦的13個基因座進行復核檢驗。共檢驗樣本50000多份,通過網上“打拐”成功地為400多名被拐賣或失蹤兒童找到親生父母。它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利用DNA數據庫技術為刑偵辦案服務,使DNA檢驗技術人員得到一次數據庫建設的鍛煉機會,為今后建立規(guī)模的DNA數據庫提供寶貴的經驗。
DNA鑒定之DNA數據庫的現狀
2020-11-04 22:36:22 來源: 法醫(yī)物證學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閱讀 ()